那份难以忘怀的感动
2017-01-13 23:36:11
  • 0
  • 0
  • 5
  • 0

(2017.1.13 陈则界)

有些记忆,永生难忘;有些想念,融入血液;有些感动,刻骨铭心。人已中年,儿时的一些感动还时时温暖心房。

越是从艰难困苦中走来的人,回首时就越会引发感动。

每一次小小的感动,总能换来内心久久的温暖。

我的小学一、二年级,在本村就读,混班,全校只有一个老师(杨老师)、两个班级,在同一间教室上课。教室两头各挂一块黑板,这头是一年级,那头是二年级。老师总是先上一年级、后上二年级,孩子们都很听话,老师在这头上课,那头的学生就自习,没有人打闹,也没有人瞌睡。

村小的老师真不容易。既要“全能”,算术、语文、音乐、体育全都教,还要种校地,收成全部交给生产队。

从教室后门出去就进入校地。杨老师在课间休息的空当,会进校地除一下草,或浇一挑粪肥。印象最深的是校地里的玉米,棒子足足有一尺来长,帮老师收获的时候,总奢望老师能煮些给我们吃,但杨老师说,这是生产队的地,收成要全部交回生产队。帮着老师用手推车将玉米棒子一车一车运往生产队,心里还是有些不舍,但别无选择。

三年级去了外村的完小。记得开学第一天,由杨老师统一带队送我们到完小,亲自帮我们找教室、找新班主任,一一交接完毕,杨老师预回村小,我们都要跟他回去,老师说,从今天开始,你们就要在新学校上课,要听从新班主任的教导。我们依依不舍的与杨老师告别。

从三年级开始,我的人生中发生了许多“第一”: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本字典,1.2元,带塑料外壳,软而耐用;第一次有了一支钢笔(那时叫水笔),0.7元,浅绿色,高兴的不得了,时时揣在怀里,也因此上衣口袋经常被墨水染色;第一次听老师用汉语上课(村小的老师上课用白族语),新鲜但不习惯;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学生和老师,感觉很“高大上”;第一次在学校有水喝,口渴了就可以进学校厨房,用瓢从大水泥缸里舀……

考取初中后,第一次拥有了一本现代汉语小词典(是大哥退伍从部队带回来的);高中,父亲给我买了第一本英汉词典,9.8元,一头小猪的价钱。这可不是个小数目。起初父亲犹豫了一下,但经再次向我确认,我坚定要买,父亲也就答应了。最终托远在下关的亲戚帮买,然后再托人带回来。父亲叮嘱:“要好好学习,这可是一头小猪的价钱呢!”。词典足有5、6厘米厚,我捧着这份沉甸甸的礼物,更加喜爱上了英语。一有空就捧着读,也因此熟记了许多许多的单词。

除了上学之外,还有两件事令我至今难忘。第一件事,有一年大年三十,父亲让我去禾甸街卖百合,农村孩子太老实,父亲给定的价,不多要一分,也不让一分,从街起到街散,终未卖出。家里等不得我吃年夜饭,派大哥去街上找我,我还在静静的守着。现在想起,还佩服自己的那份执著坚守,也敬重那份傻。

第二件事,跟母亲去禾甸街做面条,排了一天队,等轮到我家做好面条,已经是晚上11:00多,小孩子早已饥渴困顿,母亲要挑面条,又心疼孩子,好在遇见上赤村(邻村)拉豆糠的马车司机阿亮,经母亲求情,同意搭载我和表哥一程。本来说定到下赤村(我们村)村口下车等母亲,但阿亮考虑到时间已晚,不放心将俩小孩放在村口,于是将我俩拉到上赤,下车后叮嘱我们:“赶紧回家,不许在路上玩,否则我鞭子伺候!”俩小孩马不停蹄地跑回了家。母亲回到说定的村口,不见我们,放下面条挑子一路喊着我们的名字一路找。深夜,路两边的地里是一人多高的玉米,母亲顾不上害怕,一个人疯找,遍寻不见,只得回家,见我在,母亲流下了幸福的泪,这才感觉后怕,一脸的汗水,写满疲惫。

许多年过去,我已到中年,但儿时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,也时时感动着,温暖着。这些小小的感动与温暖,久久的陪伴着我一路前行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